苏州:做好“一张膜” 释放“氢能量”-ag贵宾会

苏州:做好“一张膜” 释放“氢能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4-06-12  点击量:1460 小字号

一张巴掌大小、薄如蝉翼的膜,看着就如家里的保鲜膜一般,被夹在两块金属板之间,经过催化反应,便能产生氢能。近日,在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笔者目睹了神奇的一幕。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所产生的能量可达到等量汽油的3倍,且唯一的排放物是水,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伟告诉笔者,在实际运用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每加1公斤氢气可以行驶近100公里,而内燃机汽车每加1公斤汽油,只能行驶15到20公里。

杨大伟与氢能的结缘,要追溯到16年前。当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能源动力系的他,就职于一家国企担任工程师,从事质子膜电解槽设计工作。他很快意识到,尽管质子膜电解槽的其它元器件都已实现国产化,但唯独作为核心材料的质子膜却只能依赖进口,国内尚无企业能够生产。与此同时,杨大伟从他的博士生导师韩敏芳教授那里了解到,质子膜在氢能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更加坚定了他专攻这张“膜”的决心。2008年,杨大伟毅然离开了国企,选择了质子交换膜这一新兴领域开启创业之路。

简陋的装备,微薄的资金,国外的技术封锁……创业初期,面对一个个难题,杨大伟并不退缩,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带领三四人的团队在北京丰台的实验室里成功研制出巴掌大的质子交换膜样品。正是这块小小的样品,让当时近乎山穷水尽的杨大伟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又经过一年“苦熬”,终于把巴掌大的质子膜做到了1平方米。这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变化,而是意味着国产质子膜能够实现工业化应用,真正具有了商业价值。

然而,要把膜再放大、实现产业化,单靠一己之力显然不够。杨大伟选择“借梯登高”,揣着这张1平方米的质子膜,多次奔赴厦门,与国内膜材料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厦门大学教授董全峰深入对接。之后,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历经三年时间,在近2000个原料配方的反复试验中,找出了3个可使用的配方,终于将生产技术优化到产业化阶段。同时,双方还合作研发出世界首创的“双面辐射全氟质子交换膜流延制膜技术”,并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套流延法质子膜生产线,填补了国内氢能行业在质子交换膜产品生产方面的空白。

有技术、有团队,但产业化所需的大规模资金从何而来?正当杨大伟为国产质子膜项目融资一筹莫展之际,“伯乐”出现了!位于苏州市吴江开发区的吴江东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动向其抛出“橄榄枝”,并联合其他私募基金、自然人向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

“达成合作没多久,资金就到位了,这对于我们这家初创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杨大伟回忆道。2019年,科润新材料成为首家通过吴江开发区“人才 项目 基金”项目落地评审机制落户的企业,而这套机制系全省首创。

回顾起在吴江开发区的起步历程,杨大伟深感幸运。吴江开发区相关部门积极为科润新材料申报上级人才计划,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吴江区领军人才计划”,科润新材料得到2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通过“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科润又获得4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及100万元滚动支持,杨大伟本人也拿到250万元住房补贴。让杨大伟印象深刻的还有,吴江开发区十分重视人才服务工作,不仅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扩大生产的用地问题等,还通过组织企业创始人沙龙、行业论坛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落户吴江开发区5年来,科润新材料的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成为全球唯一量产供应储能液流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中国企业,实现70%进口膜的国产化替代。

从最初投资10万元的小微企业,到如今年产值超1亿元的打通质子交换膜全产业链企业,科润新材料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能源领域重大首台套装备等殊荣。杨大伟本人也获评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等多项荣誉,申请质子膜相关专利8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质子膜行业标准10余项。

展望未来,杨大伟信心满怀,科润新材料将持续提升树脂原料和质子交换膜的技术水平,全力开发新一代氢能膜,进一步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完成氢能和储能液流领域的全面国产化替代,力争在全球质子交换膜领域实现领先地位,为我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ag旗舰厅在线的友情链接


ag贵宾会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ag旗舰厅在线的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组织部 ag旗舰厅在线的技术支持:苏报融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