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江南的雨细细密密,随着船娘摇动的木橹滑落,又汇入弯弯碧水中。烟雨丝帘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婉转唱腔将时光牵引至那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年代。
这里是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火种积蓄力量的地方。80多年前,这个阳澄湖畔的小渔村风起云涌,芦荡村民为保护受伤的新四军战士,与日伪军斗争周旋。1971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沙家浜从此家喻户晓。烽火岁月已经过去,新时代的春风绘卷着沙家浜秀美风光图景,吹醒了红色赋能乡村振兴的希望,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坚守不渝的清廉品质始终在芦荡人心中,如浩浩荡荡的芦苇一样生生不息。
一
时光的指针拨回至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东进江南,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9月,部队奉命西撤,一批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养伤。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司令员夏光带领伤病员走出芦苇荡,重新燃起东路地区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
昔日的抗战遗址,现已成为红色教育大课堂。芦荡村党委秉承红色初心,突出革命遗址保护和红色文化展示,依托设计师下乡项目编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融入苏州“两湖两线”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建设和苏州市域一体化“近城近镇近区”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建设,形成以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为内核的“一中心四片区”总体规划。2021年,红色核心区章基自然村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走进村庄,“红韵芦荡”“水乡往事”等红色氛围造型分布主干道两侧。“芦荡村至今还保留着宝贵的红色印迹,村民孙大生的家当时是新四军养伤处,村民黄俊庆开设的阿庆茶馆曾是传递情报的地下联络站。”芦荡村党委书记张忆妍介绍。
芦荡村党委妥善保存并修缮阿庆茶馆、新四军养伤处等红色旧址,并在原址上进行旧貌复原,打造党性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同时,对村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先锋站进行提档升级,串联红色阵地,定期发布“芦荡集美”活动菜单,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2022年,芦荡村组织开展50余场次活动,去红色阵地成了村民的生活习惯。
在自然而然的融合发展中,芦荡村与沙家浜风景区逐渐结为“红色合伙人”,依托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创办芦荡学堂,推出以“追寻红色印记,铭记初心使命”教学路线为代表的红色系实境课程和以“芦荡小蟹农”为主的芦荡系研学项目。“我们结合沙家浜培训中心师资力量,培训了一批涵盖不同年龄段、熟悉村情村史、擅讲红色故事的宣讲员,不断夯实红色基因传承基础。”芦荡村党委第一书记童乐表示。
79岁的老党员徐雪夯,是芦荡村的红色宣讲员之一。他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曾访谈过当年参与救助新四军的孙大生本人。现如今,他不遗余力投身红色文化传承事业,向前来寻访红色文化的党员群众讲述红色故事。芦荡学堂还专门创作《芦苇荡边读经典——沙家浜红色故事汇》少儿绘本等红色题材作品,设计发布红色村系列形象ip,定制红色文创。2022年,芦荡学堂吸引90多批团队、6000余人次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阵地初具影响。
二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乘坐摇橹船在水面荡漾,唱本里的景致跃然眼前,犹如划进一座美丽的绿色生态公园。
芦荡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天然的水产资源。2010年,依托常熟市现代渔业产业园,芦荡村试点对蟹塘进行标准化改造,组建芦荡大洋水产专业合作社,并在南通市建立蟹苗繁殖基地,先后培育出金毛铁钳、阳鳌、菊黄等知名品牌,水产品年销售额近1.5亿元。2018年,芦荡大洋水产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为提升养殖质效,沙家浜镇发挥组织优势,成立现代渔业产业党建联盟,覆盖23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将党的组织建设延伸到产业链上,并推行“党组织 产业园 党建联盟”一体化服务模式。依托产业党建联盟,芦荡村在全市首创“早茶门诊”特色项目,邀请党员专家团队和党员养殖户组建“芦荡蟹郎中”志愿服务队,每天早上5点—8点半,前往设在先锋站的“早茶门诊”坐堂把脉,为村民养殖户提供水产技术咨询、水质水草检测,螃蟹病害诊断、蟹塘现场指导等服务。通过“早茶门诊”助农平台,蟹虾套养等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得到推广,养殖效益越来越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芦荡村创新产业发展理念,连续5年举办“‘蟹’逅沙家浜——螃蟹达人赛”招牌节庆活动,成立电商党支部,通过“电子商务 快递物流 特色品牌”赋能养殖业,以“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为抓手鼓励本村青年回乡创业。“我希望通过直播带货,为村民拓宽销路,让沙家浜牌大闸蟹插上翅膀飞出芦苇荡。”电商党支部的青年党员王鑫家自主开办电商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芦荡村抢抓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和资源,承接沙家浜风景区和阳澄湖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村集体成立苏州缀美芦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入第三方团队实施整村文旅运营,建设湿地渔乐园、亲子蟹塘、芦耕菜园等场景项目,开发“玩转芦荡”小程序,打造集红色教育、特色产业、水乡风情、民宿美食等于一体的“红色 ”乡村旅游新名片。“我们是沾了红色资源的光,享了绿色发展的福。”村民徐玉珍喜笑颜开。从阿庆茶馆出来向前走几十米,便是她开办的“章基一号”农家菜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2万元收入。当下,以农产品认养、农家乐经营、精品民宿租赁、劳务合作为主的兴农路径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逐步实现。2022年,芦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710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9%。
三
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当年,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伤病员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那个年代,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就像芦苇荡和水,相互依存。
进入新时代,芦荡村以“春来月谈”党群议事机制为载体,深化“党群连心 一网情深”社会治理品牌,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绘就党群连心活水来的和美图景。
去年5月初,天刚蒙蒙亮,一辆满载蟹苗的厢式货车通过高速卡口的层层检查,徐徐开进养殖基地。随着蟹苗的安全抵达,压在养殖户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原来,受疫情影响,在南通育苗基地培育成熟的蟹苗运输受阻。为此,芦荡村党委邀请有关部门、养殖户代表召开“春来月谈”议事会,商讨蟹苗保供方案,及时解决了问题。“春来月谈的‘春来’选取方言‘村来’谐音,邀请村民到村里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月谈’就是定期邀请党员群众围绕焦点问题,探讨ag贵宾会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沙家浜镇党委委员张亚明解释。“春来月谈”以“巡查中谈”和“定主题谈”两种形式分类解决群众诉求,每逢双月,网格党支部根据近期重点工作确定主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开展议事会。借助“春来月谈”平台,村“两委”设立道德讲堂,定期开展道德评议会,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我们持续升级‘春来月谈’,推出‘智慧芦荡’数字化平台,开发‘芦荡随手拍’小程序,配备空中无人机加强巡逻,让村民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乡村治理。”芦荡村党委副书记杨丹说。前不久,一位村民通过“芦荡随手拍”小程序,反映公共厕所没有无障碍设施,网格员张晓义收到意见后,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并向村里反馈,村党委经过会商,第一时间启动公厕改造,并邀请党员群众共同监督工程施工。几天后,公共厕所焕然一新,周围环境更加美观,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提升。如今的“春来月谈”,就像旧时的春来茶馆一样,架起了党群连心桥,不仅让村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变化,也温润着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活之美。
春来沙家浜,十里芦苇荡。此时此刻的红色村庄,岸柳成行、万物勃发,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常组轩)